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 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
家是 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 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提出的对士人的培养目标。意思是人要先修养品性,然后才能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尊从这一理念,培养出了无数的文臣武将和为当时社会服务的各类人材。
我觉得,只要赋予新意,这一培养人材的理念仍然适用于新时期。
先说修身,现在的青少年学子不需要修身吗,非常需要。不但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培养做人的道理。爱国家,爱人民,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中华民族的美德都要学习。还要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这些都属于修身的范围。
齐家,只有修好了自身,才有成立家庭,管理家庭,独立生活的资格。看看现在多少啃老族都是因为没有修好自身造成的。
治国平天下,这里说的不是打天下,是治理国家,使之公平,公正,平等,和谐,发展,进步,强大……试想,一个人没有修好品性,连一个家庭都管理不好,又怎么能夠去治理国家呢!
我觉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应该对青少年从小就大力灌输,赋予新意,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这一家国情怀。
现在不少青少年,从小没有学习目标,没有理想,不知道为谁学习,昏昏噩噩,缺乏家国情怀,有的出国留学,留到了外国,为外国人服务,有的甚至背叛祖国成了汉奸卖国贼,忘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国人的足夠重视。
我觉得,新时期仍应让青少年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引导人们注重修为,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后来的平天下,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虽在实际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整体是和谐与统一的,它对于整个传统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管理的终极目标
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