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在西晋以前都属于南海郡管辖,没有专属的地名,一直到西晋时南北短暂统一,江门还是属广州南海郡管辖,那时候的江门叫做“新夷”。
新夷是江门最早的称谓。由于“夷”带有贬义,后来把“夷”改为邑,四邑、五邑、六邑也是江门的别称。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
江门在古代的时候叫五邑,虽然地处大湾区,但是不是很有名气,三线城市,华侨多。
江门本来只是新会一个墟镇,因烟墩山蓬莱山对峙如门故称江门。六百年前江门墟开始繁华起来,到了1925年开始设市。
77年外海也并入江门,之后礼乐荷塘潮莲等也并入江门。整个新会也并入江门,变了江门市新会区。现在江门还管五邑。五邑人不服江门,特别是新会。还是自家人,只是名学变了。如果不结团,谈什么发展。搞分裂肯定没好处。
有些县级市说江门吸血,但是江门反哺也不少。五邑建了这么多公路,还不是江门市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