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这个字,最接近的是筳字。
是筳字,念 [tíng]筳,古代称卷丝的小竹管为筳,也叫筟(fū)或箢(wǎn),也可作纱管或纡管解。梃、铤则专指锭子,不再有纱管或纡管的含义。基本释义筳(梃、铤) 拼音(ting)古代锭子与纱管、纡管尚未分开,筳从繀车上直接取下,用作纬管和纡子。后来改用木制,遂有“梃"字出现。再后,纱管和锭子分开,纱管套在锭子上,纱线则绕在纱管上。绕满纱线后只须把纱管拔下,不必再把锭子从纺车上取下。锭子后渐改用铁制,遂又出现了”铤“字,即今”锭“字。古籍解释康熙字典《广韵》特丁切《集韵》《韵会》《正韵》唐丁切,音庭。《说文》繀丝管也。《正字通》繀,著丝於莩车也。今纺丝铨曰筳子。又小竹。《东方朔·答客难》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又楚人结草折竹卜曰筳篿。《屈原·离骚》索藑茅以筳篿兮。《注》筳,小折竹也。《文选注》筳,竹算。又《玉篇》笼也。
筳读音:[tíng]释义:
1.络丝、纺纱或卷棉条的用具。
2.小竹片,亦指小竹枝或小木枝。
3.小簪。
4.笼。
5.竞。
6.古同“莛”,草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