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读音:tán郯(坦tán)是由炎和邑“阝(在右)”会意而成的字。
炎为光照之意,由于所处位置,靠近东海,是日出光焰之地。邑“阝”表述郡城。借“坦”声表示地势较为平坦,因沂河与沭河贯穿南北,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相传为少皞的后裔封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北。战国初年灭于越。秦置县,唐初废入下邳县,历为东海郡、郯郡所治。
读tan,二声tan,右耳旁,笔画一共有十画,左右结构,释义有两条:
一是古国名,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地区郯城北。
二是地名用字。
“郯”,普通话读音为tán,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郯”的基本含义为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郯”,初见于金文,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说文中发现,“郯”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郯tán,郯城(Tánchéng),地名,在山东。
郯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tán,左右结构,部首为阝。指古国名,在今山东省郯城北。《唐史演义》中有相关记载。
郯读作tan第二声,是由声母t和韵母an前鼻音的成的音节。郯是大左右结构的汉字,它的偏旁部首为耳刀旁,共十画。郯是地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