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爿”,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pán、qiáng、chuá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
念pán时,“爿”的基本含义为劈开的成片的木柴;引申含义为量词,指商店、田地、工厂等,如一爿商店、一爿水田。念qiáng时,指劈木而成的木片;殳;念chuáng时,同“牀”,甲骨文“牀”像形初文。
片字反过来写是“爿”字,读音pán。
爿,古代作围墙用的木柴。引申(围起来的)疆域、边界。又作“丬”。
部首:爿,部外笔画:0,总笔画:4。
说文解字注
反片为爿。读若墙。各本无此。按六书故云。唐本有爿部。葢从晁氏以道说也。今不别立一部。依彳部终於反彳为亍之例补焉
1、爿,拼音:pán,笔画:4。
2、释义:古代作围墙用的绿柴。疆域、边界。
3、出处:爿,判木也。从反片。指事。——《说文》
4、详细解释:商店、工厂等一家。如:一爿商店。劈成片的竹木。如:柴爿,竹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