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会意字。
“华”(繁体为“華”)为“花”的古字,也是“花”的本字,是个会意字,指树木的花。《说文解字》:“本作华。荣也。从艸,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古代将草开花称作“荣”,树木开花称作“华”。后加“艸”,代表所有草木开花。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所用都是“华”字。《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这些诗句中的“华”字,都是作花解的。《康熙字典》:“花,草木之葩也。”魏晋时分化出“花”字。花,形声字。由“()”和“化”构成。“艸()”作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植物有关;“化”作声旁,指示读音。其本义是花朵,后引申为像花的东西、错杂的颜色、虚伪的、模糊不清、用掉等义。“花”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康熙字典》:“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馀,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说:“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广雅疏证》记载早在晋代的游览诗中,已有“一岁再三花”的诗句。说明“花”字最早出现在晋朝。花字出现后,并没有马上完全取代“华”字。即使到了唐代,华字还广为使用。如张九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其中“桂华”即“桂花”。现代许多成语中仍保留了“华”字,而没有改用“花”字。如:华而不实、春华秋实、华发苍颜、华如桃李、含英咀华、铁树开华、拈华摘艳、朝华夕秀、华冠丽服、掇菁撷华、寒木春华等等。先有“华”,后有“花”,华与花的这种关系,也就是古今的关系
花。是象形字,繁体华也是花
花应该是会意字,有草字头就是植物。
创造汉字的人很伟大,他为了让人看到“花”字的时候就立马知道它的本意,便把它搞成“会意字”.花字和华字在古代是同一个字.请注意华字的繁体字,上半部分是“草”,下半部分是“毕”(请对照毕字的繁体字).它想表达的意思是:“花”是草在完成生长发育后的一种结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