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个题目有点大,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在这里,就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谈一下中国古代为什不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
1. 自然科学对历代统治者巩固统治没有帮助,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对于封建政府来说,统治者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什么样的学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就会对其给予大力扶持,这也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封建统治者要使自己的统治稳固,就需要把人们变成羊一样温顺的顺民,而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主张对此很有帮助,因此儒家思想能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而自然科学在统治者眼里,只是细枝末节般的存在,于统治无益,也就得不到重视了。
2. 在古代,自然科学也得不到民间的重视。一方面,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温饱才是大部分人的首要追求。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科学这些高深的东西是要能保证温饱之后才能去追求的东西,如此高的门槛,注定得不到民间的重视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民间的教育也是围绕儒家经典来进行的,自然科学都不在考试和教育的范畴里,更遑论重视了。总的来说,官方因为自然科学对其统治没有用处而不重视,民间因为自然科学对农业生产和科举考试用处不大而不重视。
这个太复杂,我估计只有专门研究这个的才能勉强给你答案
什么是科学
广义上而言一系列系统性的知识都可以称为科学
广义科学比较广泛,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都是科学
今天所谓的科学我个人认为更多指的是狭义上的科学
狭义科学指的自然科学
确切说广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中国古代不是没发展出来科学,是没发展出来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的中西方都研究政治,历史,人性,天地万物,社会,不同是西方用逻辑思维,用数学作为研究的基础,中国以感性思维作为研究基础
最终以数学为基础的西方延展出来化学物理等
中国只能是出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晋朝的清谈,理学,心学等。越来越唯心
自明末清初以后,西方科学成就在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超过中国,但并不能因此把中国到明末的科学成就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因此说中国传统上就不重视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数学自战国到西汉建立《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体系,一直在发展。南北朝有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唐朝有王考通著《辑古算经》,创三元方程。传统数学成就高峰在宋元几个大数学家,如秦九韶、朱世杰、杨辉、李冶,秦九韶著《数书九章》,朱世杰著《四元玉鉴》,杨辉数学成就有合集《杨辉算法》,李冶著《测圆海镜》,贡献主要在天元术,他们的数学成就为当时世界最高,影响现代计算机和数学算法化发展。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也包括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
数学简述如上。
物理学中国古代自然没有近代西方牛顿到爱因斯坦物理学那么有体系,这是近三百年的时代发展。但中国传统上在工艺技术实践中和学者研究中还是有一些物理学发现,如力学、磁学、热学、光学、声学等方面。《梦溪笔谈》中就记录了沈括对共振的研究和纸游码实验。明朝朱载堉则创建十二平均律,是对声律的系统认识,该理论广泛运用于键盘乐器。
农学,自春秋战国到汉代有《神农》《四民月令》《氾胜之书》以来,历代农学著作不绝。南北朝有《齐民要术》。唐朝有《耒耜经》、《兆人本业》、《相马经》、《四时记》、《农家事略》、《蚕书》、《山居要术》等。宋元明时代有陈旉《农书》、《耕织图》、《农器谱》、《禾谱》、《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中国农学不仅在当时总结经验指导耕作种植,也对现代中国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 “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指导下,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的手段因地制宜地改进或优化设计的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国现代为什么不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想一想其中的缘由,历史有时候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