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失色
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语法:
大惊失色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示例:
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 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近义词:
胆战心惊、心惊肉跳、面如土色、惊魂未定、心惊胆战
反义词:
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从容不迫、满不在乎、泰然自若
表示形容非常吃惊的四字成语有很多:
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大惊失色,瞠目结舌,大惊小怪,惊恐万状,骇人听闻,呆若木鸡等等。
见异思迁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比较固定,当突然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时就会感到非常吃惊,甚至不知所措而见异思迁语源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多用于评论善变易变、无定性情的人其他形容很吃惊的成语还有目瞪口呆、惊讶万分等,这些成语都有刻画人们惊讶表情或对事情发展的描述,用来表达极度的震惊或不可思议的心态
吃惊的成语是"目瞪口呆"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非常惊讶或吃惊到了无言以对的程度它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当人们非常惊讶时,他们会眼睛瞪大并保持开口,以表达他们的震惊之情 除了"目瞪口呆",还有一些其他的吃惊的成语,比如 "惊讶万分","震惊不已","瞠目结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