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2025-01-07 07:22:22
不向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麻烦给回复
写回答

最佳答案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

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

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全部

2025-01-07 07:22:22
赞 2757踩 0

全部回答(2)

什么是士大夫精神?简而言之,士大夫精神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北宋陈瓘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句话非常的出名,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主要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不因为五斗米,就屈服于现实。听起来十分高尚,很有骨气。这句诗,主要是陶渊明所作。陶渊明晋代诗人,性格十分随和,但是一生都过得比较艰难。

2025-01-07 07:22:22
赞 1929踩 0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贵族精神的气节,追求的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完美主义,不能有一丝瑕疵,因为瑕疵再小也骗不过自己。天然卷是为了目的誓不罢休,哪怕为了梦想满身污泥又如何 只要始终向着太阳靠近,污泥早晚会晒干脱落。

事实上,陶渊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这一切都需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这是陶渊明所不能够给予的,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有尊严的人格,获得了自由的心灵,同时还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5-01-07 07:22:22
赞 9585踩 0

“气节”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一种人格品质,没有什么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践踏自己的尊严,这种精神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大诗人陶渊明就被称为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我们在上学期间肯定都有学过,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当然以他的能力肯定不止生活在田园,只是他自己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削官场上的生活。当然现代这样的人几乎已经快要灭绝了。

2025-01-07 07:22:22
赞 8423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