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
一丘之貉指彼此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样都是坏人,没有差别。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中文名
一丘之貉
外文名
birds of a feather
拼音
yī qiū zhī hé
近义词
一路货色、狼狈为奸
反义词
黑白分明、是非分明
【成语】: 搏牛之虻
【拼音】: bó niú zhī méng
【解释】: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带之字的动物成语,例如:
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笼中之鸟 [ lóng zhōng zhī niǎo ]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豺狐之心 [ chái hú zhī xīn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