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5册。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才抄写完毕。
据统计,至光绪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乐大典》仅存900余册。
1900年,庚子国变中,翰林院被烧,副本多册被焚毁或窃取。据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由于《永乐大典》“块头”很大,被侵略者用来填平沟渠、构筑工事,甚至被当作上马石,也有说书着火后投入池中灭火被淹的。
清朝末年战火频仍,朝廷无力保护剩余的《永乐大典》。它的流失,似乎已不可避免。
近代,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残本移交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那时,数量仅为64册。
约400册。
《永乐大典》残卷现存815卷,大约400册,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影印本十册,共797卷。
2003年,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17卷,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