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uán,最早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桓”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立在城郭、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如桓表;引申含义为大,如桓治。在日常使用中,“桓”也常做姓氏。释义: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大;威武的样子姓。字源演变:“桓”,最初见于说文时代,形声字。形旁为“木”,声旁为“亘(xuān)”。本意指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
恒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桓字,读huan二声。历史上有著名的人物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春秋战国时期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河南安阳有著名的河流——桓河,悠悠桓水穿城而过。
恒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组成新字是“桓”字,拼音是huán。
部首木
笔画10
结构左右结构
繁体桓
五笔SGJG
五行木
基本释义
1.本指古代邮亭旁边用来表识的柱子。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的柱子
2.(Huán)姓
组词及基本释义
盘桓[pán huán]
(动)①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方。
②曲折地环绕。
③回环反复地缠绕。
乌桓[wū huán]
我国古代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