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剧”一般指粤剧,是一种源自南戏的广东主流戏曲。
粤剧早期时称本地班、广东大戏、广东戏、广府戏,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使用粤方言的地区。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高腔及广东民间乐曲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粤剧。粤剧的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服装精美,妆容浓艳;伴奏乐器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箫“五架头”组成,在1912年前后开始改用广东方言,组建完善了表演体系,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代表剧目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江湖十八本”,《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
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来源:抖音百科
粤剧
粤剧被称为广东大戏,是广东最大的剧种,在广东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并在国外也有演出,它的前身是南戏,是以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戏为基础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形成,主要分为唱念做打四大类别,各具特色。
广东大剧是一种源于中国广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也被称为广东戏曲或者广东地方戏。广东大剧源于当地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武术表演等多种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做、念、打等,并以广东话为演唱语言。广东大剧有着丰富的剧目和表演流派,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红楼梦》等。它在广东省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广泛传播,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