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

2024-04-22 19:04:05
《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麻烦给回复
写回答

最佳答案

《清史稿》之所以未改成《清史》,是因为《清史稿》只是在体例上符合中国传统断代纪传体正史,内容上却存在大量的问题。

《清史稿》的优缺点《清史稿》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用共计五百三十六卷的内容,记叙了从努尔哈赤建国到宣统退位,这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的总纂官是独力编修《新元史》的柯劭忞,而《新元史》是被北洋政府纳为"二十五史"的存在,可见《清史稿》的价值。《清史稿》汇编整理了包含《清实录》、《清代国史列传》、《清会典》在内的清朝官方史籍档案,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了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详情。而《清史稿》之所以称为"史稿",是因为编者本身就很清楚其中的疏漏和错误,使得其不足以称为一本清代历史的"断代正史"。况且编修人员的史学、文学水平,影响的只是史籍的"文字质量",编修史籍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历史观:确保史实不受记录者的主观影响,完整、真实的记录下来。《清史稿》最大的问题就是编修着的历史观。总纂官柯劭忞在清亡后痛哭不已,甚至于坚持不剪辫子。由这样一位满清的孝子贤孙来总纂,加上很多满清遗老作为编修,《清史稿》在历史观上极度地偏向满清政府。其一,抹黑一切反对清政府的组织和行为。《清史稿》不仅贬低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南明政府、清朝的白莲教和太平天国,将其称为"匪"、"逆"、"寇"、"贼",歪曲它们的历史。还公开反对辛亥革命,故意略去清末的革命活动,比如兴中会、同盟会甚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等等。这使得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呼吁将《清史稿》列为禁书,大呼"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其二,淡化、掩盖晚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对清政府签订的各种卖国条约,或淡化、或隐晦其词,绝口不提割让领土和赔款这样的重大问题。其三,对国外的记叙存在很多错误。编纂者多为一辈子苦修儒家经典的老夫子,对国外和先进科技文化知之甚少。不仅搞出了“俄国界近大西洋,崇天主教”这样的笑话,还遗漏了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编修《清史》的困难既然《清史稿》不能直接作为清代正史,它又富含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那改编《清史稿》就成为了编纂《清史》的唯一出路。事实上2002年国务院就批准启动了《清史》的编纂工作,结合《清史稿》等各种史料,提升到了国家工程的高度。但近二十年过去了,《清史稿》依旧未能成为《清史》,这就是编纂《清史》的困难所致,而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料的翻译和汇编。作为距离当今最近的朝代,清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不同的史籍文献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需要进行一一考证。更为头疼的是,清政府是满族政权,其文献和文书多采用满文,翻译工作十分巨细;清朝与世界各国有很频繁、深入的交往,其他国家也留存了很多清代的档案、资料、文物,需要查找和翻译。结语综上所述,《清史稿》向《清史》的转变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2024-04-22 19:04:05
赞 2964踩 0

全部回答(2)

清史稿是由清朝遗老们写的,里面大肆美化满清王朝,抹黑革命,民国时期已经被禁了,现在能拿出来还是共和国宽宏大量,这种书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立场本身就是歪了。

2024-04-22 19:04:05
赞 6074踩 0

有历史学家等去了台湾,在中国尚未统一的现实情况下。两岸都在研究清史,并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太平天国还是洪杨之乱?《清史稿》就是“清史未定稿”,要定就要先统一。

2024-04-22 19:04:05
赞 230踩 0

没想好怎么编。主要是对岸没统一。要是编岔了咋整。隔代官修史就是这样。也很多东西必须符合当朝的政治立场,宣传口径。中国现在山河没有一统。对岸岛上还有一个“中华民国”。要是双方的口径不一样,推出来的《清史》尤其是晚清这段涉及两党的立场,等问题说法不一的话。那这问题大了。国际上很多人可等着看笑话。尤其是涉及到清后期的领土问题。这个可是大问题。

2024-04-22 19:04:05
赞 2895踩 0

从直接原因上看非常简单,就是没有得到官方政府的认可。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官修史书必须要得到官方政府的认可和批准之后才能进入正史序列。清史稿在编撰完成之后,没有被民国政府接受,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不接纳其作为正史,所以自然不能把稿字去掉。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下去,那就是为什么之后两个政府都不认可清史稿?

就要从清史稿较为独特的编撰历程开始说起。一般来说,后一朝给前朝修史都是由本朝组织人员进行编修,清史稿比较特殊,是非常有趣的前朝人修前朝史。清史稿的主编赵尔巽,出任过晚清时期的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可谓封疆大吏。清史稿的编撰者基本上都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在修书的时候对于满清有过多的粉饰之词,对于革命者有很多的污蔑。作为革命政权的民国政府,当然对此非常不满,不可能给予官修正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是革命者建立的,政府当然也不可能赞同他们对于革命者的污蔑。

另外一个原因呢,就在于清史稿的结集,实际上也是比较匆忙的。编修清史的动议,来自于袁世凯。袁世凯主政的时候,对于参与编修者在各方面给予了比较好的保障。但随着袁世凯因为复辟而黯然去世,后任对于清史编修的支持就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编修者的年纪普遍都比较大了,主编赵尔巽未能等到清史稿完成就已经去世。在他去世之后第2年清史稿匆忙出版。在后期经费无着落,主编身体又越来越差的情况下,清史稿严格来讲也只是一个草稿而已。

那么清史稿究竟编的如何?后人如何看待和利用这部史书?

从编撰体例来看,它延续了自汉书时代确立的断代史纪传体史书传统。从内容上看也是比较丰富的。如果要看完整部清史稿也要花不少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又进行了一些小的创新和调整。比如针对晚清时期外国人来华从政和干预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专门在列传当中开辟出了客卿传。记载了英国人赫德,也就是把持中国海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外国人,还有上海洋枪队的指挥官华尔,一个为上海士绅和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挥特殊作用的美国小流氓。单纯从这个列传的命名上来看,显然没有揭示出其背后侵略者的面目。虽然努力反映新时代的一些特殊因素,但显然没有抓住要害,认清本质。

从史料收集上来看,主要还是沿用的清代宫廷档案,对于外部资料的收集是不足的。比如,对于上面所说的外国人的相关记载,其外国背景的介绍就相当简略,实际上是存在不足的。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很多东西也没有详细考证,轻食考当中的错误也是比较多的。

从思想倾向和理念来看,是保守落后的。这一点在上文当中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总的来看,如果采用中国传统史书的评价标准,清史稿的水准不能说特别好,但也不能算是特别差,大体上有个平均水准。

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对于普通人而言,其实是没有必要阅读清史稿的。对于专业的历史学家来说,清史稿当中的资料信息,不如一手资料更为有价值,所以光看清史稿肯定是不够的。清史稿由于距离现在比较近,保存史料的价值不是很大,从学术上面来看史料价值不高。

2024-04-22 19:04:05
赞 2164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