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
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十二律吕以〔黄钟〕声最低,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至应钟止。这相当于西洋音乐的十二调。对照如下:黄钟=C大吕=#C或降C太簇=D夹钟=#D或降E姑洗(显音)=E中吕=F蕤宾=#F或D林钟=G夷则=#G或降A南吕=A无射=#A或降B应钟=B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阶:宫=(简谱1)(古名.上)商=2(尺)角=3(工)变征=#3(凡)征=5(六)羽=6(五)变(闰)宫=#6(乙)互相〔旋宫〕亦是以某一律管为宫声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调。但这已超出人类耳朵的极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苏歧婆的二十八调。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宫十二调如下: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在六宫十二调中揭指、宫调、角调皆有目无词。道宫、羽调、小石、般涉、商角、高平则曲牌甚少。常用的宫调仅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即是所谓的〔九宫〕这九宫亦是宋时的俗名,经过旋宫后名子又不一样了。俗名跟古名还有现代乐调及笛色如下:正宫(黄钟宫)=A小工调或尺调、大石调(黄钟商)=B小工调或尺调 、中吕宫(夹钟宫)=C小工调或尺调、双调(夹钟商)=D乙调或正工调、南吕宫(林钟宫)=E凡调、仙吕宫(夷则宫)=F小工调或尺调、商调(夷则商)=G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黄钟宫(无射调)G六调或凡调、越调(无射商)=A 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