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的“曲”字指的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它是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其中散曲是一种可以独立演唱的歌词,没有动作和故事情节,类似于现代的诗歌;杂剧则是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的戏曲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歌剧。元曲的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民间特色,通常使用口语和白话,表达感情直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