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是“yīlìsānzèngyǎn”。
鬲[lì](音力),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甗”,汉字词汇,汉语拼音为yǎn,部首:瓦;笔画20;结构:左右结构。常用释义为:名词,古代用于蒸煮的陶制或青铜制炊具,中部有箅(bì)子。
yīlìsānzèngyǎn
甗
yǎn
部首瓦
繁体甗
造字形声
笔画20
结构左右
常用释义
1.
名古代用于蒸煮的陶制或青铜制炊具,中部有箅(bì)子。
详细释义
1.
古代一种炊器。以青铜或陶为之,分两层,上部是透底的甑,下部是鬲。上可蒸,下可煮。外形上大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