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扶木”、“扶桑”。
《山海经•大 荒北经》:“大荒之中,有灰野之山(“灰野”原 作“洞野”,从王念孙、郝懿行校改),上有赤 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 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 ”按《海内经》云:“南海之内(“内”原作“外”,从宋本、吴宽抄本改),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 ”即此。《淮南子•地形》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高诱注:“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莲华,光照其下。 ”则其景亦伟,盖“日之所入处”(见《文选•月赋》注引《山海经》,今本无)。然《楚辞•离骚》云:“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楚辞•天问》云:“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若木似又在东方,且若木即扶桑。 若木之若(与训作“择菜”之若有别),《说文》六作最,云:“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聂木也。象形。”盖若木即扶木、榑桑(扶桑),最初传说本在东方,其后西方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