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杜牧是当朝宰相杜佑之孙,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三,故被称为“杜十三”,他的政治才华非常出众,文采也非凡,读书之余对军事也很关心,曾写过《孙子》注解。杜牧二十岁便通读经史,对治乱与军事尤其感兴趣,二十三岁时写出了著名的《阿房宫赋》,二十五岁写《感怀诗》表达对藩镇问题的见解,彼时已颇有名气。杜牧二十六岁考中进士,被授为弘文馆校书郎,后任江西观察使幕、淮南节度使幕、观察使幕、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公元852年,杜牧病逝,临死之前自撰墓志铭,作为一代文豪写的墓志铭却是平实无奇。杜牧以七言绝句著称,以咏史抒怀为主,创造了晚唐诗歌的高峰,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杜牧,号樊川(樊川居士),字牧之。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从小出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因晚年久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豪迈,一种偏向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别名杜樊川、小杜、杜十三。字,牧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