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并不等同于老子,老子为其化身。按《史记》记载,老子为周代史官,构建了独特的道论,创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后世奉为道祖。这是历史上的老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方针和大量修行导引的内容。汉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说的黄老学,并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力。黄老学除了作为政治理念之外,还兼具某些宗教意蕴。譬如《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记载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的事迹,称“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又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此时黄老学已经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学说。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已经出现了对于老子的神格化。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神仙传》中谈及张道陵学道,称“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称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老子所传经典《道德经》也为张道陵重新诠释,写为《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中老子已经成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一说法被后世道教继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义疏》疏释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时称,“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关之中,凝神遐想,为常应之处”。同时,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疏称“即是太上之教废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体。此处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无疑。由此,老子与太上老君的关系密不可分,太上老君之名正式出现在老子的身上。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老子演化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则是神格化的老子。
是传说中的神仙。
传说中“太上老君”是道教中重要的神衹之一,也成为道教的三清之一。
太上老君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白须白眉的仙人,也被认为是道德规范和治愈之力的化身。
太上老君之意便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灵。在此,太上老君本就是道,二者不一不异,因此《云笈七签》卷一道德部便首论《道德经》,而后自然过渡至老君。
按照《云笈七签》体例,不同内容列出小标题分别述说,而此处无此分别,说明在道教神学体系之中,大道本就是老君,老君是大道的显化,大道与老君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因此不能分别述说。
也因此,大道所具有的、能被人说察知的属性,老君同样也具备。
西游记里的人物,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太上老君是天上的神仙,他会炼仙丹,仙丹吃了长生不老。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
后来孙悟空被二郎神捉去,把他放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想把仙丹从孙悟空体内炼出来,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把孙悟空炼成了火眼金睛,炉门一开,孙悟空跳出来,一脚把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踢翻,炉火落到凡间就形成了火焰山。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生卒年不详。名聃,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张“无为”的学说,后世把他当成是道家的始祖。
关于老子的出生,有各种各样有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