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古体诗创作讲究押韵,那么韵的重要性自然很明了。
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指韵脚。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举例而言,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其 中“灵”、“听”、“冥”、“馨”、“庭”、“青”等皆是韵脚,压的是下平声“青”韵。与“韵”相容易混淆的有“句”、“言”。“句”,是指诗中每一个标点符号前的话语,如前面诗中所提到的“善鼓云和瑟”就是一句,“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便是两句了。“言”即是指字数,五言即是指每句五个字,七言即是指每句七个字。如通常所说的“五绝”、“七绝”便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简称。那么,五言六韵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即是“每句五个字,有六个韵脚”。上面的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即是一首五言六韵诗。举例如:欧阳修的《初晴独游东山寺五言六韵》言: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锺鼓梵王家。地僻迟春节,风晴变物华。云光渐容与,鸣哢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来。 每句五言,有“斜”、“家”、“华”、“加”、“芽”、“来”等六韵。再如:李德裕《奉和韦侍御陪相公游开义五言六韵》云:羊公追胜概,兹地暂逍遥。风景同南岘,丹青见北朝。石渠清夏气,高树激鲜飙。念法珍禽集,闻经醉象调。偶分甘露味,偏觉众香饶。为问毗城内,余薰几日销。 亦是如此。
五言八韵诗, 诗体名。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诗体。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
中文名
五言八韵诗
别名
赋得体
类别
诗体名
应用
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
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宋仁宗时始规定题目必于经史有据。明及清初不试诗赋。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乡会试加试五言八韵诗。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严,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