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的偏旁部首是口,拼音kū。
二、释义: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诉。放声大~。
三、字源解说:哭,甲骨文(向苍天高举两手的人)(两个口,表示不停地高声呼喊),表示向苍天伸冤或求助。造字本义:动词,罪人临刑时呼天抢地,伸冤求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将篆文异体字中的写成。在古籍中,动物高声呼叫为“号”* ;人类呼天抢地为“哭”;声泪倶下为“涕”* ;无声落泪为“泣”* 。附一 文言版《说文解字》:哭,哀声也。从吅,狱省声。凡哭之属皆从哭。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哭,哀伤时发出的声旁。字形采用“吅”作边旁,用省略式的“狱”作声旁。所有与哭相关的字,都采用“哭”作边旁。
哭的部首“犬”,犬的意思:狗。组词:狂犬,警犬,猎犬,军犬,犬子,犬吠,犬儒。
解释:警犬:受过训练,能帮助人侦查、搜捕、巡逻、警戒的狗。
哭读作kū,部首是:犬
有关词语:
哭啼 [ kū tí ]不间断地哭泣。
哭号 [ kū hào ]大声哭叫。
哭天喊地 [ kū tiān hǎn dì ]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神嚎鬼哭 [ shén háo guǐ kū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哭丧着脸 [ kū sang zhe liǎn ]心里不痛快,脸上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哭嚎 [ kū háo ]大声哭叫。
哭偏旁部首是犬。
哭[kū]
汉语文字
哭(拼音:k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的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哭”原指狗的哀嚎声,用于人则指人之哀哭声;还有人认为“哭”的古字形像人高举双手哭天喊地的样子。“哭”的基本义是人因悲哀或激动而流泪发出声音,引申为吊唁、哭诉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