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不仁”下一句是什么

2024-04-25 21:08:32
“仁者不仁”下一句是什么,麻烦给回复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导读: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圣人即是发见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人类世界的组织结构,自有了人开始,就成了一个整体,小时候读书说要长大适应社会,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书中所讲的物竞天择那样,后来渐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为而不争,相对动物的而言,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仁,即如道德经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之间找不到仁,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此即是说,天地与圣人,仁的不复存在。而仁五行属木,五官属目,五季属春,因而可知春季无木,则天地死气,人无目,则内心黑暗。后一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即是说、听多了仁的说法,不如心中守仁。道德经对于人道的阐释,即可由仁心初见,而仁者是无战的,亦是无敌的,所以心中守仁,方才宇宙万物都有了灵性据陈采燕《国风·中国女子·采燕十九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25 21:08:32
赞 9034踩 0

全部回答(2)

仁者不仁?应该仁者不智 智者不仁吧?如果一定是仁者不仁 那下句就是智者不智

2024-04-25 21:08:32
赞 4152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