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和"登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两个概念,有以下的区别。
1. 定义:恩科是指通过恩试而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恩试是皇帝派遣官员进行的选拔人员的考试;而登科是指通过科举考试并被授予进士及格或其他等级的称号,登科者获得官职或封赏。
2. 考试方式:恩试是在科举考试前进行的一轮选拔考试,由朝廷官员担任考官,考核内容主要是文学知识和治政能力;登科则是科举考试的最终目标,经过多轮考试之后,由皇帝亲自授予进士及格或其他等级的称号。
3. 影响:恩科主要影响一个人是否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通过恩试可以获得一个优越的考试条件;而登科则意味着一个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具备了进入官场或受封贵族的资格。总的来说,恩科是指通过恩试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是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选拔措施;而登科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格或其他等级称号的人员,意味着取得了在官场或贵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机会。
科举分为正科、恩科。
顾名思义,前者是常规举办的科举;后者出现于宋朝及后世,指的是朝廷遇上重大喜事时增加的一次考试,让广大士子多了一次机会,是皇恩浩荡的体现,所以称为恩科。
正式的科举考试等级分明,由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但想要参加最低级的乡试,必须先获得秀才的资格,这就是传说中的童试。
但童试并没有它的名称看起来这么简单,它分为县考、府考、院考三大步骤,每三年举行两次。名额也非常有限:大县约三四十名,中县二三十个不等,小的县只有十多个。这比如今的高考录取名额其实少了许多。
恩科是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宋代有赐出身之恩例和“特奏名”。开宝三年(970)、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祖、宋太宗分别赐参加省试、殿试落第十五次、十次以上者“出身”。咸平三年(1000),又许举人年高而屡经省试或殿试落第者,遇殿试皇帝亲策士时,由礼部另立名册奏上,参加附试,称“特奏名”。是为恩科之嚆矢。
登科意思是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称“登第”。出自唐·裴说《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恩科和登科是科举考试中的两个不同概念。恩科是指在科举考试中,因特殊情况而特别增加的一次考试,通常是为了庆祝朝廷的重大喜事或纪念重要人物而设立。相比之下,登科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等功名,成为官员的资格。简单来说,恩科是特殊情况下增加的一次考试机会,而登科则是通过考试后获得功名的结果。
恩科和登科是科举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恩科是指在正科之外,皇帝因重大喜事而特别开科取士的考试,是皇恩浩荡的体现。而登科则是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称“登第”,是科举制度的最高荣誉。两者在考试级别、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总之,恩科和登科都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都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