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干”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如下:僖公二十四年秋,晋侯使寺人披伐蒲。
九月,寺人披献蒲坂。公曰:“是何异?”对曰:“蒲坂之民,性质直而敢言,犹有先王之风。公孙酰烹饪,寺人披佐之。酰曰:‘何谓直?’披曰:‘中心藏之,不发于声。’酰曰:‘若然,则是非而已矣。’披曰:‘吾闻之,直道而事人,曲道而畜产。’酰曰:‘善。’乃唾其面,曰:‘子之齿,骨也;吾之齿,肉也。子之志,吾所不知也。’”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晋国公子奚仲,在一次宴会上与臣子寺人披谈论直率与礼貌的问题。寺人披以自己为例,讲述了一个关于“唾面自干”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寺人披的一位朋友向他诉说自己受到别人侮辱却不动怒的故事。朋友说,有人朝他脸上吐唾沫,但他只是默默忍受,将唾沫擦干,而不予理会。这是因为,他觉得为这种小事发脾气不符合自己的原则。这个典故传达了为人处事要有包容心,不受外界侮辱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的信念。这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教导人们在面对侮辱和挫折时,要有容忍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唾面自干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
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
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
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