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早知道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在文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成就
吴宓在留美十年期间,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著。
他回国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教育贡献
吴宓在教学上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较,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
他还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任教,并培养了包括钱钟书先生在内的大批文学方面的人才。
学术理念
吴宓提倡在学术上“求衡”,反对一味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主张中西文化融合,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个人品质
吴宓为人正直、忠诚学术,有着坚定的文化救国的理想信念,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迁中,他的信仰和观念受到了挑战。
他在感情方面比较复杂,有过一些浪漫故事,例如与多位女性有情感纠葛。
社会影响
吴宓在文学研究和教育上的贡献,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享有较高的声望。
综上所述,吴宓是一位在文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对中西文化融合的贡献,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他的个人生活和感情经历也颇为复杂,这使他在公众形象上更具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