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会计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属性抽样审计是一种用于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方法。它基于控制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旨在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差率或偏差次数。以下是属性抽样审计的关键要素和步骤:
明确审计测试目标:
确定测试的具体目的,例如测试销售和收款循环中的控制有效性。
定义属性和偏差状态:
明确审计中将要测试的特性(属性)以及什么构成偏差。
定义总体:
确定审计对象包含的所有项目,确保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定义抽样单位:
决定如何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
确定可容忍的偏差率:
基于属性定义和重要性,设定一个可接受的偏差率上限。
估计总体偏差率:
基于样本数据,估计总体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率。
确定初始样本量:
计算基于估计偏差率和可容忍偏差率的样本大小。
选取样本:
从总体中随机选取样本项目。
实施审计手续:
对样本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收集数据。
根据样本推断总体:
利用样本结果来估计总体的特征。
分析偏差:
检查样本中的偏差,并分析其对总体估计的影响。
决定总体的可接受性:
根据样本结果和偏差分析,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
属性抽样审计通常用于符合性测试,即评估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了既定的政策和程序。它能够帮助审计师确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提供关于控制风险的信息,这对于审计师来说是重要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