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澜教育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探讨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即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或达成某一目标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动机水平、努力程度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性。
定义: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心理评估,它是一种认知信念,相对稳定,并能影响行为和情绪。
来源: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的直接经验(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的成功或失败)、言语劝说(如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以及个体的情绪状态等。
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面对挑战,尝试新事物,并且在遇到困难时更有毅力;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在面对任务时倾向于退缩或放弃。
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个体的行为、情绪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即相信自己能成功执行某项任务)是推动其行为和情绪的关键动力因素